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25/5/12 9:55:18
黑龙江省大庆市陈山律师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
大庆市律师协会会员
律师执业证书编号:080827113957
电话:0459-8982183
手机:13304590183
邮箱:chenlushi_1@163.com
网址:www.daqinglaw.com
      www.daqinglawyer.com
地址: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港
      A1-2座502室(大庆书苑南50
      米,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
      会东邻,乘35路到大庆书苑站
      下车)
个人借款被放高利贷了 已回复
造事逃逸 已回复
出租房屋到期被租户占 已回复
楼下自来水管道漏水 已回复
车体广告问题 已回复
用人单位不给签劳动合 已回复
关于开设分公司 已回复
拖欠工资 已回复
离婚更改共同还贷人 已回复
离婚协议书 已回复
离婚财产分配 已回复
房产证 已回复
拖欠工资没有劳动合同 已回复
胸12压缩性骨折,右 已回复
工资钱 已回复
干完活现在不给钱 已回复
大庆律师网 网站声明
1、关于法律咨询;
     本律师网对于在本站留言咨询、以及通过在电话中咨询的法律意见仅供当事人参考之用,不可为当事人完全作为定案的最终的法律意见。
     因为留言咨询或口头咨询中,律师不一定能够完全的了解案情,当事人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的表达清楚案情,当事人有时候也不能够完……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制新闻
奥巴马弟弟:“漂”在中国
2014年,一个美国人即将在中国出版他的新书。他叫马克·奥巴马·狄善九——他有个哥哥在美国,职务是总统。

  很多人并不知道,美国总统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2年。如今他在深圳经营着管理咨询公司。有人想沾他的光大发洋财;有人炒作他的消息赢取关注度。如是总总,他已习惯。他经历了美国梦,如今则在体验着中国梦。


  比起他的总统哥哥,混迹中国的马克更加习惯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未来有很大的挑战,怎么给老百姓一个平稳的生活,一部分发展,一部分尊重现状,这是一个难题。”


   他觉得我太‘白’,我觉得他太‘黑’”

2014年1月底,在深圳某公园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中,搜狐记者与马克·奥巴马·狄善九谈论他的新书《多元文化-认识自己的漫漫长路》。他的桌上摆着几枝鹅黄腊梅。

“我觉得这里很优雅,代表中国文化。”他个头很高,穿着绿色西服,发出爽朗笑声的时候,眉目间显露出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美国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影子。

比起他的总统哥哥,马克并不太喜欢接触媒体。他如此描述自己与哥哥的不同——“我哥正在实现我父亲的梦想,我则试着调整父亲曾经的错误。”

父亲的梦想与政治有关。他们的父亲老奥巴马生于肯尼亚西部尼安萨省一个渔民和牧民家庭,也是第一个到美国留学的肯尼亚人。他富有才华,生活却放荡不羁。在夏威夷大学时,他和美国白人姑娘邓海姆结婚,生下了巴拉克。在哈佛大学时,他又认识了新妻子露丝。他们在肯尼亚结婚并生下了马克。老奥巴马一生共有6个孩子:马利克、欧玛、巴拉克、马克、戴维(1987年去世)、乔治。

比起他的总统儿子,政治舞台上的老奥巴马显得郁郁不得志。回肯尼亚后,他曾虽然在肯尼亚的运输部和财政部任职,却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落败,退出政坛,最终死于车祸。

老奥巴马离开时,巴拉克·奥巴马只有两岁。在巴拉克1995年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中,他把父亲塑造成一个政治理想主义者——因直言不讳批评政府而被边缘化。美国总统说他很爱自己的父亲,也在努力实现父亲的政治梦。

然而,与父亲相处更多时间的马克却觉得父亲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他时常醉酒后殴打家人。后来,马克一度拒绝使用奥巴马的名字,如今提起此事他仍然眼泛泪光。

1988年,马克和他后来的总统哥哥第一次相见。按照马克的自传:那一次,哥哥以美国人的身份到肯尼亚寻根。两人最终因文化问题发生了冲突,“我想,他觉得我太‘白’,我觉得他太‘黑’……”中间他们见过几次面,最后一次是在1994年左右。之后的大概13年里,两人完全没有沟通。后来马克也到了美国,先后去了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埃默里大学读书。

2007年,马克从媒体上得知:自己身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的哥哥要参选美国总统。“天啊,我的私生活会被改变了!” ——他有些生气,因为这个决定,哥哥并没有告诉其他家人。

马克抱怨,哥哥的决定让家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马克说:“我不希望我的错误影响你的选举。”哥哥的答案却只是:“走你自己的路。别担心,你的事不会影响到选举。”

马克笑着告诉记者,“他的话有道理——他鼓励我走自己的路。”

随着选举的推进,马克对哥哥的态度开始转变:“看到他影响了很多人,我开始自豪。”他还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哥哥救了美国:“美国那时经济崩溃了,很多人非常怀疑政府。”年轻的巴拉克以“Yes We can”(是,我们可以)的形象亮相,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

于是,那一年,巴拉克·奥巴马成为了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马克觉得,“新美国来了!”2009年巴拉克访华,两人在北京再次见面。

比起他的政治家哥哥,马克关注慈善与艺术。他根据自身经历,写了一本半自传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讲述主人公戴维的成长经历和中国故事。2009年底,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发行。《华盛顿邮报》评价:这是一部充满激烈的情感搏斗的作品,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追寻。2011年,该书的中文版在中国面世。

书中很大篇幅,正是有关父亲的家暴——“我觉得有社会责任做这个,让更多的人理解我们的家庭的错误,理解我们怎么解决他它。孩子们和其他人可以看看,连总统的家庭、总统的弟弟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不寂寞。”

对有关父亲家暴的曝光,他的总统哥哥并不高兴——这位黑人总统并不愿接受父亲家暴的事实。“无论我的家人喜不喜欢这本书,这是我自己的路。” 马克却觉得,哥哥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中很多东西并不准确,“那本书是塑造身份的工具”。

2014年,他完成了自传《多元文化:认识我自己的漫漫长路》。“我希望有人多理解一点关于混血儿的坎坷路,多理解一点我对于美国、中国和肯尼亚三种文化,多理解一点奥巴马家庭、我和我哥哥之间的关系。”

2.“没在中国卖烧烤”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向母亲抱怨我的孤独。母亲常常说:‘你不是半白半黑。实际上,你非常幸运,因为你代表了两种文化。’她是对的。”

“身份认同”是一直是困扰着马克的问题,这问题随着他一起走过肯尼亚、美国、中国:在部落关系至关重要的肯尼亚,他是混血儿。在美国,他是黑皮肤的犹太人。在中国,他是外国黑人。这让他觉得:自己一直是“局外人”。

在某种程度上,马克·奥巴马是“逃”到中国的。他在自传小说中写道: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普遍滋生着一种幻灭的情绪。主人公戴维决定“去大地的尽头,去那个在精神和经济两方面都发生着变革的地方”。

现实中,他自己也选择了东方。因为“9·11”事件,身为混血美国人的马克遭到排挤,最终被工作多年的公司解雇。一天,马克在佛罗里达州的咖啡厅看到,一本杂志写如何去中国教英文的事。“重新开始我的生活。”他想。

2002年夏,马克参加了一个美中文化交流项目,到深圳一所小学教英语。出发前,他在自己的手臂纹上一句古希腊神殿石柱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当抵达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家,他才发现自己,首先要重新认识的却是这个文明古国。在他原本的印象里,那些黄脸孔们还穿着统一的毛时代服装,他们还会派上很多警察看自己。

他眼前的深圳,却是一个热闹的大都市。他仍记得那次深圳孤儿院之旅。一个孤儿用黑黑的眼睛凝视着他,紧紧抓着他的手指头不放。“那时候,她不想我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是黑人还是白人,她只想要爱。从那个孩子抓我的手指后,我跟中国有了关系,孩子让我留在中国。”

他开始教孤儿钢琴,和他们游戏。不久之后,他在深圳认识了一个河南女孩,两人结了婚。于是,本来只打算待3个月的马克·奥巴马,在这个东方国度一待就是12年。

很长时间里,美国总统的弟弟只是一个在深圳生活的普通人。他不开车,只坐公交地铁,有时骑自行车,到莲花山爬山。不过,随着哥哥成了美国总统,他担心的事发生了——媒体又开始关注他的私人生活。

2008年,一则新闻出现在报纸上,称马克是一家深圳烧烤店的老板。“我只认识烧烤店的老板,从未在那里工作过。”看到新闻,马克很诧异,但他不愿接触媒体。直到“奥巴马的弟弟在中国卖烧烤”的消息街知巷闻,他才感觉到事态严重:“有一些人比较聪明,他们喜欢用我‘奥巴马’的名字宣传。”——他感觉自己被利用了。

在中国半年后,马克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后来,他又陆续在香港和深圳创办了两家自己的公司。他希望吸引中国的商人到美国和肯尼亚投资,也希望吸引肯尼亚和美国的商人到中国投资。

一开始,他不太了解“中国作风”。一次马克的美国客户打来电话,要他在深圳找一位律师帮忙。他的中国朋友对此的反应却是:“你们美国人总是讲法律,太较真。在中国,我们只有非律师不可的时候才用!”

马克开始帮助中国商人适应国际规则。他帮他们撰写广告文案,帮他们增加产品的国际传播效果。也有中国商人找到马克,让他帮忙向美国总统疏通关系,便于自己在美国做生意。马克会客气回复:“第一,我的名字是狄马克(他的中文名),不是‘奥巴马的弟弟’。第二,我只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别人。”

3.“中国梦”与“美国梦”

商人并不是马克最重要的身份。他的自我介绍中,把“钢琴家”、“作家”和“艺术家”放在“商人”身份之前。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出过三张钢琴光碟。他也爱谈论中国文化,并总想把它们与音乐联系。他擅长中国书法,喜欢黄庭坚的行草,写得一手标致的——“难得糊涂”。

他喜欢《红楼梦》,最喜欢的章回是《王熙凤借刀杀人 尤二姐吞金自杀》。他看《道德经》,也翻译李商隐。他把李商隐看做中国的“恋爱中的卡夫卡”。

他欣赏大陆的余华,也喜欢台湾的柏杨。他觉得“柏杨对中国非常重要,因为他理解:你必须认识你的错误,然后才可以知道怎么解决”。

除了挣钱与生活,在中国,马克也把很多精力投入慈善。2008年,哥哥就任美国总统的同一年,马克被聘为残疾人奥运会形象大使和深圳义工联“义工形象大使”,并且获得了“五星级义工”的称号。2014年1月,马克还在海南参加了世界青年峰会。

他与钢琴家陈萨在深圳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为内罗毕和深圳的贫困儿筹款;他与钢琴家赵胤胤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为心脏病儿童筹款;他请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到孤儿院教孩子音乐……

2013年,他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推动中国、美国和肯尼亚的文化交流,为贫困地区的学校筹款。“我告诉老百姓别放弃。不要因为一个基金会有问题,就觉得所有的基金会不好。大部分慈善机构在做好事。”他希望政府多投入,在华南地区建家庭暴力受害者救助中心。

马克曾归纳“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同点:拥有一个美满家庭,有一个好工作,并能够享有自我表达的机会。在中国,很多人的这个梦想正在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的拜金主义。他为此担忧,也怀有希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不可能在几十年内改变。中国会改变,给她些时间,慢慢来。”

陈山律师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问者
黑ICP备09081049号   大庆网安备:A0261号